理財凈值化轉型進入沖刺期 公募開渠引流廣迎活水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逐漸臨近尾聲,銀行理財產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流向公募的配置資金不斷增多,再加上今年以來市場波動加大和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這些都為公募“固收+”產品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今年以來新發行的“固收+”基金已近400只,發行總規模接近4000億元,發行數量和規模均超過去年全年。目前全市場“固收+”類基金合計規模已近1.6萬億元,成為公募基金中一類重要產品。
蓬勃發展之下,行業冷暖不均!肮淌+”產品的增量大多流向資源更豐富的頭部基金公司,而中小基金公司囿于管理規模、資源、基金經理等不利因素,并沒有感受到銀行理財資金大量涌入的幸福。盡管行業分化明顯,但在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和“固收+”站上風口的雙重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在考慮如何挖渠引流,用更合適的產品來承接理財資金的到來。
資管新規過渡期將于年底結束
資管新規過渡期將于今年年底結束,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進入沖刺期。
8月24日,據業內人士透露,監管部門召集6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公司開會,進行了兩項重要安排:一是過渡期結束后不得再存續或新發以攤余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二是除嚴格按照現行監管規定使用攤余成本計量外,理財產品(除現金管理產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間接投資的資產,均應優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
事實上,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確定的監管格局下,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已在加速退場。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8月13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年上)》(下稱《理財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5.80萬億元,同比增長5.37%,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18%,同比增長51.06%,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比例接近八成。
在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的大趨勢下,公募基金一直被認為是承接理財資金最適配的方向。公募“固收+”產品站上風口,與理財資金的溢出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實,‘固收+’產品的爆發并不是投資者驅動的,而是由銀行的行政命令驅動的!比A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她判斷,理財資金轉向的趨勢才剛剛開始,未來有進一步增大的空間。
“今年年初時,我們對‘固收+’業務有很大的期待。從當下看,來自銀行財富管理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需求并不多。有部分基金公司中標了銀行‘固收+’組合,但從總量來看還是比較少的。如果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估值方法上逐漸規范化,監管制度趨于一致,對公募‘固收+’業務的需求會更大!
“固收+”業務冷暖不均
從業績來看,中泰證券(600918)統計了2020年6月30日之前成立的“固收+”基金,截至2021年二季度,平衡型、激進型、穩健型“固收+”產品收益率中位數分別為3.49%、3.64%、3.11%,獲得正收益的基金比例分別為93.82%、88.21%、90.29%。
相比銀行理財,公募“固收+”的優勢正不斷顯現。天風證券(601162)研報認為,作為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一環,銀行理財產品一直以來有著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特征。產品估值方法的轉變,將加劇銀行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波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削弱其吸引力。因此,從居民財富配置的角度來說,可替代的如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等產品的吸引力相對提升。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固收+”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地從過去的專戶產品轉向了公募產品。
《理財半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325家銀行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余額15.79萬億元,占全市場的61.20%;24 家銀行理財公司和4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已獲批籌建,其中21家已正式開業,存續余額10.01萬億元,占全市場的38.80%,超越股份制銀行成為全市場產品存續規模最大的機構類型。
“過去投專戶產品較多,投公募產品較少,現在投公募產品確實會多一些!蹦硺I內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過去銀行理財子公司是以資金池的方式管理產品,所有的產品都在一個大池子里,可以拿出一筆資金做專戶定制產品,F在都是凈值型產品,每只產品規模有限,而且還會經常面臨客戶的申購贖回,對流動性的要求比較高,所以投向公募產品更合適。
在蓬勃發展的盛況下,冷暖不均的現象依然明顯。來自銀行理財的增量資金主要流向資源更豐富的頭部基金公司,而中小基金公司囿于管理規模、資源、基金經理等不利因素,并沒有感受到銀行理財資金大量涌入的幸福。
截至8月30日,今年以來發行的“固收+”產品中,規模超過50億元的“固收+”基金有13只,其中有3只來自易方達,2只來自廣發,其他產品分別來自南方、富國、中信保誠和太平,其中僅有太平基金規模在千億元以下。
打造更適配理財需求的產品
銀行究竟青睞什么樣的公募“固收+”產品?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表示,每家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銀行理財子公司對產品的需求都不一樣,權益倉位的需求從5%到40%的都有,其中對30%以下權益倉位的產品需求比較多。對于權益倉位較低的產品,通常要求收益率比債券高就可以了;對于權益倉位較高的產品,一般會要求6%以上的收益率,回撤要控制在2%以內。
“銀行在挑選‘固收+’產品時,還要看基金產品過去2年、3年的業績,能夠在同類產品中排名50%以上、回撤控制得不錯、按照絕對收益思路管理的產品,可以進入銀行的白名單。但想要成為主推產品,還要綜合考量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是否由明星基金經理管理,以及費用、資源、日常的合作等因素。目前有很多銀行直接與大型基金公司簽署戰略協議,合作發行產品!北本┠炒笮突鸸厩廊耸扛嬖V記者。
中小基金公司也并非毫無機會。北京某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合作的主要對象是城商行等中小銀行,這類銀行為了吸引投資者,對“固收+”產品的收益率要求會更高一些,在資產配置中權益比例相對更高,也會認可基金以一定比例參與一些高收益債的投資,通過適當的信用風險下沉獲取業績彈性。此外,也有銀行定制一些純債類產品,以適配風險更穩健的投資者的需求。
不僅銀行在加速轉型,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也在考慮如何挖渠引流,用更合適的產品來承接理財資金的到來。
鵬華基金固定收益總部專戶債券投資部總經理張佳表示,“固收+”產品需要精細化管理,體現的是團隊綜合能力。想真正做好“固收+”產品,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理念正確,始終與客戶需求相匹配,與客戶的投資目標保持一致,讓客戶真正賺到錢;二是完善人員架構,在同一個團隊管理股票、債券資產,容易形成比較一致的策略,做好大類資產配置;三是形成多元化的產品線規劃,根據零售端、機構端客戶需求,做好倉位、久期管理,嚴格地控制組合回撤;四是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對絕對收益產品、相對收益產品的評價不能一概而論;五是擁有強大的研究支持隊伍,通過研究平臺輸出成果,提升團隊作戰能力。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