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打數百只股票型基金 6只“另類”債基年內回報超30%
公募基金市場上,固收+產品的年內收益依舊喜人。
截至12月23日,按基金市場類(凈值)口徑統計的債券型開放式基金(下稱“債基”)中,年內收益率超30%的產品有12只。
而這一收益水平,已經“吊打”市場上大量的主動權益基金。
引人注意的是,在12只高收益的債基中,6只是可轉債主題基金。該類型產品取得高收益的背后,有哪些原因?相關基金管理人給《華夏時報》記者的回復顯示,除了基金經理管理能力等因素外,高收益的一大市場背景是,可轉債市場估值在今年多次刷新近幾年新高。
指數屢創新高
6只可轉債主題基金中,收益最高的是前海開源基金經理曾健飛管理的“前海開源可轉債”,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其年內收益率為45.7%。
今年前海開源旗下多只產品登上同類收益冠軍寶座。除了“前海開源可轉債”,崔宸龍管理的權益產品“前海開源公用事業” “前海開源新經濟”實現收益翻倍,目前在公募全市場各類型產品中排名第一。
多只產品排名靠前,也讓公司整體管理規模上了一個臺階:今年一季度,前海開源管理總規模首次突破千億,三季度末資產總規模超1400億。
曾健飛之后,可轉債主題基金的基金經理中,來自廣發基金的吳敵業績排名第二。數據顯示,他管理的“廣發可轉債”年內收益42.3%。
“頭部選手”廣發基金的管理規模今年同樣邁上了新臺階,資產總規模突破了萬億。該公司發給《華夏時報》記者的回復稱,在吳敵看來,今年不少可轉債基金跑贏主動權益基金,在市場層面有多層原因。
“一是轉債‘向下有底、上不封頂’的收益特征優勢,在一季度的市場波動中得以發揮,進取型轉債基金在春節后的最大回撤一般在10%左右,顯著低于偏股基金的回撤;二是二季度以來轉債相對正股的溢價率估值有顯著抬升,貢獻了約15%的收益;三是二季度以來中小盤風格顯著跑贏大盤,轉債正股標的整體上偏中小盤!眳菙撤Q。
中證轉債指數自2018年觸及272低點后,近幾年持續上漲,2021年更是屢創新高。
數據顯示,該指數今年9月觸及424高點回調后,12月份又突破了430點?赊D債市場估值的攀升為可轉債主題基金的高收益奠定了基礎。
杠桿增厚牛市收益
“廣發可轉債”之后,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分別被大成基金、華寶基金、南方基金、融通基金的可轉債主題基金拿下;鸾浝矸謩e是李富強、李棟梁、劉文昌、許富強。
其中第六名“融通可轉債”,截至12月23日的年內收益約為31%。
31%的水平,已超越大量主動權益基金。
“開放式基金分類”口徑下,共統計了734只股票型基金產品(不同份額不合并,且不包括指數、指增、混合型等基金),其中,年內收益排名第71位的股票型基金,收益為29.7%。
這意味著,其余600多只產品均被前述6只可轉債主題基金“吊打”。
再放眼整個公募基金市場,當前市場上(不同份額不合并下)各類產品超1.4萬只,年內收益分化較大。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所有產品年內收益的中位數僅為3.259%。
近幾年,可轉債市場收益回報整體攀升,吸引機構和散戶投資者不斷加入。中金量化分析師胡錦瑤、劉均偉在一份研報中稱,可轉債基金市場規模變化與可轉債的發展趨勢相適應,自2017年底至2021年6月底,主動可轉債基金規模由66億元增長至531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81%。
但相比散戶直接配置,可轉債基金有更多優勢,比如,基金可以通過杠桿加成放大牛市收益。該研報稱,通過對持有的債券進行質押式回購來融入資金,可轉債基金可以在杠桿的作用下更好地分享牛市收益。
在這一點上,《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前述幾只高收益的可轉債主題基金,也在產品介紹中有過描述,比如,“前海開源可轉債”在期末報告中稱,本基金可通過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方式借入短期資金應對流動性需求,其上限一般不超過基金持有的債券投資的公允價值。
但當前可轉債市場估值來到高位,可轉債主題基金經理如何看待未來形勢?對此,吳敵表示,基于對權益市場的中期判斷,轉債市場仍有望存在較多結構性機會,且轉債市場擴容后投資價值有長期的系統性提升;但高估值基礎上難免波動加劇,且年底可能面臨風格切換的契機,切換過程中產品凈值可能經歷不小的波動。
而對于未來調倉方向,他稱,高估值下更加注重成長性,需要正股業績的高增長消化股票和轉債的高估值,從中觀行業景氣跟蹤的角度,電新、高端制造持續保持高景氣,其核心標的仍會有相對收益。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