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遇冷創造革除行業痼疾契機 公募基金步入整固期
今年以來基金發行驟然遇冷。近兩個月新發基金規模僅1440億元,不及去年同期7671億元的五分之一。
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員明顯感覺到,現在再大牌基金經理的產品也賣不動了,老基金的持續營銷也很難“起”量,部分老基金的規模遭遇縮水。有基金公司甚至悄然撤下了有關明星權益基金的推介,開始宣傳“固收+”產品和強化投資者教育。
2019年到2021年這3年,公募基金總規模從13萬億元激增至25萬億元?耧j突進的3年,是公募基金的高光時刻,也是權益投資大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當下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認識到,2022年大概率是公募基金發展的整固期。穩住規模,布局長期,與投資者加深互信……基金公司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需要去做。
新基金發行遭遇寒流
進入2022年,基金發行市場遭遇寒流。新基金募集期明顯拉長,巨量贖回和募集失敗的現象不時出現。
例如天治基金旗下天治量化核心精選1月24日公告,稱發生了巨額贖回情形(基金份額凈贖回申請超過了前一開放日基金總份額的10%),將實施延期贖回。2月12日,中銀國際證券發布公告,稱旗下國證新能源車電池ETF《基金合同》不能生效。2月16日,同泰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同泰同享混合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事實上,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權益基金就不太好賣了!蹦炽y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去年12月初,固收老將饒剛新發的“固收+”產品――睿遠穩進配置兩年持有基金再現千億資金搶籌的熱烈場面,配售比例僅為9.8%,力壓同期發行的一眾權益明星基金經理的產品。
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市場風險偏好的指針已開始悄然轉向。
進入2022年,隨著新能源、半導體、醫藥等熱門賽道的加速下跌,不但新基金發行遇冷,老基金的規模也在縮水。
“現在很難,壓力相當大,感覺和2018年的情形有一拼!比A南某基金公司銷售負責人感嘆道,從去年三季度就開始啟動產品申報、與銷售渠道溝通發行檔期、準備宣傳資料、安排廣告投放,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沒想到開年后市場接連下跌,不得不調整發行預期。
“在1月份的基金發行中,我們拼盡全力推動。但從銷售渠道客戶經理的反饋來看,主動權益基金發行艱難,就連一些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我們都擔心能不能募到成立線!
“這兩年基金的賺錢效應確實吸引了不少風險偏好高、能承受一定回撤的投資者,但賽道股投資的降溫令活躍資金大為受挫。以白酒為代表的消費賽道為例,不少明星基金從2021年春節長假后到現在還沒有解套!北本┠炒笮突鸸臼袌鲣N售負責人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行情對基金銷售有著直接影響,但一熱就過頭、一冷就速凍,“靠天吃飯”能否解釋一切?業內人士在反思。
規?焖贁U張暗藏隱憂
2019年到2021年的這3年,市場結構性機會層出不窮,公募基金順勢而上,在獲取超額收益的同時也實現了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總規模突破25萬億元關口,達25.57萬億元,較2018年底足足增長了近一倍。
從新發基金數量來看,匯成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每年新發基金的數量分別為1001只、1372只和1898只,合計募集規模分別為1.39萬億元、3.11萬億元和2.98萬億元。
從結構來看,2019年新發基金中主動權益基金占比僅為17%。但到了2020年,主動權益基金的占比快速提升至46%,2021年的占比也達44%,成為新發基金的絕對主力。
截至2021年底,全市場主動權益基金的規模已從2018年底的1.42萬億元增至5.45萬億元?梢哉f,這一輪公募大發展是名副其實的“權益!。
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長期存在的行業痼疾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結構性上漲行情助推下,一邊是基金公司紛紛推出大量迎合市場熱點的主題產品,將推廣資源投向“能帶貨”的明星基金經理和風格更激進的年輕基金經理;另一邊是部分基金公司難以克制擴張規模的沖動,從產品設計、銷售、考核等各個環節都存在操作“出位”的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8年底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的數量從5153只擴張至9175只。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問世使得基民在挑選基金時無所適從,而幫助基民挑選基金、實現資產配置和再平衡的投顧業務發展時間較短,客戶覆蓋面還很有限。
中短期業績成為新基民最看重的購基指標,部分押注賽道的基金經理在很短時間內名利雙收,成為“后浪”基金經理效仿的榜樣。
在產品設計上,行業基金和主題基金大量問世,在條款設計上對集中持倉放寬限制,在風格上進一步趨向激進。這從去年下半年熱賣的券結基金上可見一斑!叭炭蛻麸L險偏好相對更高,更熱衷于調倉換股。如果在運作中基金表現過于平穩,很難長期留住投資者!蹦郴鸾浝碇毖。
在銷售上,一些基金公司以明星基金經理和短期突出的業績為噱頭進行持續營銷,將基金經理推上“神壇”,使個別產品成長為“巨無霸”,增加了調倉和操作的難度。爆款基金的巨大回撤已經成為行業現象,損害了持有人對基金的信任。
在考核上,近3年市場結構性機會層出不窮,部分基金公司鼓勵基金經理“勇猛進取”,并從考核和激勵機制上制定相關措施。部分公司甚至大量招入年輕的基金經理,給予部分資金的管理權限,一段時間后根據區間業績淘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此來“挖掘”新銳。這種手法被基金經理們私下稱為“賽狗模式”,也迫使大量優秀的基金經理離開公募行業,轉投其他機構。
“長此以往,當基民的信任跟不上基金公司擴張的步伐,損害的是行業發展的根基!蹦郴饦I分析人士對此憂心忡忡,“公募基金以受托責任為安身立命之本,規模短期內快速擴張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如果不能給持有人提供長期的業績回報和良好的持有體驗,最終損失的將是公司甚至行業的未來!
基業如何長青?
隨著新基金發行的降溫,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認識到,今年大概率是公募行業發展的整固期。穩住規模,布局長期,與投資者加深互信……基金公司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需要去做。
“比如產品設計方面,能否擺脫對短期熱點的追逐,轉而打造更長期、風格更均衡的產品,盡量減少依賴銷售驅動的擴張路徑?”某基金業資深人士建議。
這位資深人士說:“不僅如此,在對基金經理的考核上應以長期為主,一年以內的業績不再作為考核的重點。對單只規模過大的產品加強風控,提前預警,避免大幅波動和回撤。宣傳上也以中長期業績為導向,同時強化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符的產品并長期持有。這些大大小小的舉措業內都嘗試過,關鍵是落到實處而不是走過場!
“做好投資者教育可能是基金公司的當務之急!蹦彻祭媳硎,市場熱度高的時候,投資者很難聽得進專業意見;在市場蟄伏期做投資者教育,投資者會更愿意去學習。
(責任編輯: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