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夕相伴|以史為鑒 看A股歷次大跌之后的物極必反
下跌20%,什么水平?
自2003年開始編制公募基金指數以來,2022年期間的公募基金跌幅已經處于基金歷史上第四大跌幅,僅次于2008年的-48%、2011年的-22%、以及2018年的-23%。
1)2008年,偏股型基金平均下跌-48%。眾所周知,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年,相應地,全球各主要資本市場均出現巨幅下跌:美國道瓊斯指數年度跌幅-33%、德國DAX指數下跌-40%、國內上證指數更是下跌高達-65%。2008年也是公募基金歷經2007年大牛市后的首個熊市年份,偏股型基金在當年也沒有幸免,年內跌幅為-48%;
2)2011年,偏股型基金平均下跌-22%。2011年是金融危機后的復蘇過度年份,全球各主要國家仍處于經濟衰退的陰影中,2011年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陣痛之年,偏股型基金全年跌幅達到了-22%;
3)2018年,偏股型基金平均下跌-23%。2018年是目前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熊市,偏股型基金全年跌幅達到-23%。
2022年至今,雖然才剛剛過去了三個月,但期間的最大跌幅已經快追趕上歷史上歷次熊市的下跌。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有必要看看,歷史上每當偏股型基金發生年度20%下跌時,隨后年度市場都發生了什么?
下跌之后,機會還是風險?
1)2008年大跌后,偏股型基金在2009年大幅上漲62%。2008年金融危機后,就在全市場情緒最低迷的時候,我國適時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并帶動股市全面觸底反轉,開啟了2009年的牛市大反彈:上證指數2009年度上漲79%、偏股型基金年內大漲62%。
2)2011年大跌后,偏股型基金在2012-2015年連漲四年。歷經2011年滯漲下跌后,2012年-2015年資本市場迎來轉機,大盤指數逐年震蕩上行,上證指數更是創出了2015年5178點的歷史第二高點:從2012年-2015年,偏股型基金各年度分別上漲3.6%、12.7%、22.2%、43.1%,四年累計反彈高達120.2%。
3)2018年大跌后,偏股型基金在2019-2021年連漲三年。2018年是全年單邊走熊的一年,而就在市場情緒最悲觀的時候,資本市場迎來轉機,并走出三年結構性大牛市:從2019年-2021年,偏股型基金各年度分別上漲45.0%、55.9%、7.6%,三年累計漲幅達到143%。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每當偏股型基金發生年度20%下跌時,隨后市場均迎來了不同程度反彈。2008年暴跌后,市場在2009年大幅反轉;2011年大跌后,市場在2012-2015年迎來四年持續上漲;2018年熊市下跌后,市場在2019-2021年迎來三年結構性牛市行情。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歷史可以給我們啟示,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每當市場出現年度熊市級別大跌后,隨后年度市場往往會迎來反轉?
面對下跌,更深的思考
市場下跌既是當前風險的釋放,更是未來機會的醞釀。為什么偏股型公募基金每當出現年度20%以上下跌后,隨后往往會出現轉機?這不僅僅是一個偶然的數學統計規律,更有著深層次的原因,我們認為其中關鍵有兩點:
1)物極必反,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周期使然。公募基金作為全市場最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也是資本市場的排頭兵,有著領先于市場的投資和研究力量,對上市公司的研究也是全市場領先的。如果某一年公募基金都出現年度普遍虧損,也即市場里“武裝到牙齒”的機構也沒能抵擋住市場的風險,這往往意味著當年市場的環境非常惡劣,充斥著多種利空。而我們知道,經濟有周期、股市有牛熊。資本市場存在既定的周期性,在市場最悲觀的時候,往往也是基本面、情緒面、資金面出現轉折的時候;
2)中國經濟內在韌性決定了下跌后是長期機會、而不是陷阱。一國資本市場的表現長期看是跟一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也即“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無論是2008年、2011年、還是2018年,短期看這幾個年份中國經濟均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是依托中國近14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市場、近2億高等教育畢業生的人才和工程師紅利、以及系統有效的宏觀調控和經濟決策機制,中國經濟的巨輪在每次歷經波浪沖擊后,都能夠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增長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市場歷經下跌后是長期機會、而不是陷阱。
因此,在策略方面我們建議保有信心、保持耐心和拉長投資久期。2022年注定是資本市場不平凡的一年。但與此同時,中國資本市場也仍然具備多重利好支撐,包括中國經濟增長韌性更強、國內貨幣政策空間更大、A股上市公司估值更合理等。
2022年偏股型基金期間再度出現了20%的下跌,下跌后是機會、還是風險?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康博)